close

快樂頌  &  西方音樂與宗教關係 

 



        首先提的是這部片給我的震撼。從小至今接觸、學習音樂也不少年,「音樂是上帝與世人之間的橋樑」這種與論和思想,想都沒有過。或許是平常接觸音樂過於普遍而造成忽略也間接的少去追求音樂的本質,甚至想法都侷限在規格之內。先前教授曾問「音樂對於你來說是甚麼?」,記得我答:「音樂是一種知識的傳遞。」仔細再深入、思索,音樂除了用來口耳相傳知識、軼事,還有更多的不同的功用。

  若提即西方音樂與宗教,第一個想當然而的就是聖歌。就個人感觀,聖歌是以種賦予神聖性並且有高度精神層面的歌曲,常常藉由歌曲並加以宣傳上帝之偉大,加以傳教。許多在教堂吟唱的聖歌,多人合唱給於眾人一種浩瀚、嚴肅之感,一種心靈淨化的感覺。

  但,就貝多芬這部影片給我的感覺是,時代背景也包含著很大的影響,除信仰是當時人們的生活重點,那時有許多分支教派以及理論,感覺最像的是「用財富去榮耀上帝」的喀爾文教派吧!「藉有你去聆聽上帝的話語,寫出音樂為上帝傳遞福音」是何等的榮耀阿!記得貝多芬告訴女主角的話約是這個意思。整個西方文明就藉這種榮耀上帝的想法,發展了許多令人關嘆的藝術和成就,包涵音樂方面。
  如果更深一步的去談,就會想起當初一年級修的神曲。若我為西方人,在那種環境下長大,被地獄觀所薰陶到大的人,不虔誠信仰的人還真少。人都害怕、本能的恐懼死後的世界,尤其還要下地獄,人人都嚮往天堂,這時就要緊抱上帝的大腿,以求未來的死後世界能夠達到期望中的美好。榮耀上帝阿!你將會得到赦免。

 傅朗克的意義治療學裡,第二層面:

(1)     創造意義的價值(creative value)

(2)     體驗意義的價值(experiential value)

(3)     態度意義的價值(attitudinal velaue)[1]

 

  貝多芬就屬於第一種的創造意義,藉由創造去肯定自我的人生,不會想輕易的自殺,而貝多芬創造音樂還有很大的超世俗或宗教信仰的原因,不是為單單自己所創造,而是為了上帝作曲這個信念支撐著他。證應證了「人生是一種課題任務或使命」[2]這句話。

  我認為西方音樂創作與宗教的關係就在於是一種使命的基礎建立而成的。相對於東方儒家所體認的天命或正命。

  相對於西方音樂,中國音樂比較偏教化、陶冶人性,主要是深受儒家思想影響,俗話說:「學音樂的孩子不會變壞。」大概是從這而來的吧!相對於西方那種把創造音樂當成使命的情況居少,音樂於中國來說,是培養靈性,陶冶人心的好夥伴。

 


[1]引見傅偉勳:<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 [台北:正中,1993],頁199

[2]引見傅偉勳:<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 [台北:正中,1993],頁20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群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