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雜誌410期
哈佛大學教學發展中心主任
提到他們的學生"聰明,會考試,但是不會問"對"和"好"的問題
李遠哲,曾經說到
"自己找問題,自己解決"
"有價值的問題,去發現解決,就是好的學生,學者。"
大學教育以前的"教什麼"
到現在已經演變為"怎麼教"
現在,大學生在讀一本書,總是不得要領。
透過閱讀與作者對話,並更加了解作者表達的含意。
這便是閱讀的技巧與方法。
哈佛大學畢業條件所提出的希望學生有的
1)獨自探索世界的能力
2)建立對知識的好奇心(胡適:"做人要有疑處不疑,做學問要不疑處有疑。")
3)會自己找問題自我解決
4)能把所探索的解果分享給他人
5)培養一種創造力,並加以發揮 (台灣人最欠缺的)
MIT有個舉例,鞏南葳,清大碩士班
畢業前,他有兩個選擇
1)台積電(好像)招募並提供年薪百萬。
2)麻省理工學院,環境工程學系,自我推薦進入。(自我挑戰)
他選擇第二條路。
所謂的動機,胸懷,你覺得呢?
卡內基美濃大學(全球前二十五名)
提出他的困境:教學
基本原則:要把大一學生教好
1)把教學技巧交給老師
2)學生口中理論頭頭是道但卻不會實現
EX:美國MIT 機械系 第一節課教學
一隻手機(舊的)給學生拆開並在組合起來可以用便可過關
>>理論實踐的重要性(直接操作)
卡內基美濃大學的教學目標
1)學生領導,解決問題的能力
2)學到品格的培養"敦品勵學"
3)對社會上的責任感
4)對工作的承諾(態度)
事實上,不管哪一所大學,它們要求的目的都是大同小異的。
小小的總結
大學因抱持的二度心態
1)誠度
2)態度
中華民國平均(目前)教育程度最高的時代便是現在。
台灣失業率最高便是大學畢業生,失業率高達8。7%
這是否讓你有所感嘆?
>閱讀理解的東西,所學到的東西是否可以應用在別的事物上。
>台灣教育下的犧牲者,非主動的學習,只是知識的接受者。
>善用資源並找到對的幫助。
困境,資源的限制,別把它當作理所當然,"應該突破"。
徐文柏教授:"你到底要什麼?想要當什麼樣的人?"
是現在就立定目標去追求自己的興趣,理想?
即使在社會上目前是不被承認,容許的
即使以後不一定會成功,甚至會失敗,但你願意挑戰嗎?
提出那絲勇氣,提出那份自信?
今天這堂課,所講述的內容,雖然完全與"神曲-但丁"無任何關係
不過卻讓我想了許多
我們至今,從幼稚園,小學國中高中,便是這樣升學上來,
你有想過未來的目標嗎?
你上大學是為了什麼?
只是因為大家都上大學了,你不上,很奇怪?
於是你便存在於這裡,漫無目標?
大學裡,你究竟想要學什麼?
我上大學,好像就像台灣的制度所安排的,理所當然的就上大學了。
我的目標呢?
或許該訂立一個目標,去努力了
最近真的越過越舒服,渾渾噩噩。
講歸講,還是身體力行最為重要的,不是嗎?
期待明天的成年禮,希望是有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