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關於主題的選寫理由

  我想,寫這份報告的理由,要從課堂上的影片提起。
  那時影片有提到第一聖殿的毀滅以及後面的聖殿建立,最後剩下的西牆,也就是猶太人現今的聖地-哭牆。我對於遺跡有一種莫名的狂熱,在看到這種相關的話題,實在很難不去查閱相關資料,不過在上次提到關於天堂跟地獄的話題(我剛好被抽問到),說真的,這兩個主題真的難以取捨,不過最終還是把這次的主題定在敘述關於基督教的三個境界的但丁-神曲一書。








 

 

 

 

 

 




  關於神曲


  神曲一書,簡單的來說,就是但丁寫他進入地獄煉獄天堂,經過時候所看到的一切種種。

 

  姑且不提他的內容,相信只有要略翻過的,都會有一個疑問,為什麼只有但丁進入地獄?難道地球上成千上億的人口就只有他比較倒楣?當然,答案只有一個。

 

  神曲一書主旨便是在上帝,所以當然是上帝安排但丁去看盡所有,並且回到人世間,敘述給世人所知。不過這時便也引發一個問題,為什麼上帝為何只安排但丁呢?是否因為但丁對生命、對愛情、對上帝有所疑問呢?而我們由但丁的生平不難知道,但丁很小時候就愛上了貝提麗彩,但是因為情人的早死對但丁來說,在感情上帶來了痛苦 並(1)疑問生命的逝去 且(2)但丁有文采  而且還是一位(3)虔誠的信徒 ,綜合這三點,上帝安排但丁。

  

  不過,我覺得最有趣要緊的地方,是神曲一書裡對於三個境界的劃分。在這裡所謂生命的意義,是愛與信仰。他用但丁對貝提麗彩的愛,慢慢讓他轉化成對上帝的愛、對上帝的信仰,就如同地獄慢慢昇華到天堂般。

 

如果用圖示來表示:

                           信仰(虔敬pitty)

世俗-------------煉獄------------>神聖

(地獄)      [淨界(轉折點)]      (天堂)

肉體上的愛---------------------->精神意志上的愛

 

 

  而貝提麗彩早死,並且在天堂這個境界出現,貝提麗彩早已進入了天堂,而貝提麗彩就隨侍在上帝的身邊,對但丁來說,原本肉體上的愛,已經昇華到,精神意志上的愛貝提麗彩,而愛上帝跟愛貝提麗彩就是一樣的。

 

  當然,還有一個地方讓我覺得好玩,起初聽到時,我可是呆愣了好久,但丁他竟然是用自己心中的評價,去訂人物在(地域-煉獄-天堂)出現的順序,聽到教授講到這邊時,我整個"囧"掉了!

   而犯錯的人下地獄這點沒錯,但是不信仰上帝的人也是得下地獄的,這時不禁問自己要是,在基督教還沒出現前的人沒辦法信教,那不是很倒楣,都直接下地獄。在某一本書裡便有很清楚的畫出地獄邊緣有一群人呆在那邊,便是未領洗者。 生不逢時能怪誰一群偉大的詩人,便被但丁劃分在地獄邊圍。  

 

  判官則在第二圈才出現..第二圈的地域,書本寫著 "這裡住著生前耽溺情慾的靈魂"。簡單來說,就是邪淫者。裡面出現的人物,法蘭賽斯卡敘述著她們的愛情,在當時社會上是不會被認同的愛情。但,但丁認同,所以他把他們放在第二層,讓它們受少點罪刑..但是,世人眼光還是要顧的,畢竟這一本書是以宗教的眼光去判斷是人的罪刑,世宗教上的罪而非法律上的罪,所以他們兩不管愛得多深,還是要下地獄..!!那是亂倫。

  不過,神曲一書,真的讀起來,真的很深。我也不敢自做專家去罔意評論。不過有很多相關電影,都曾經以神曲所敘述的三個境界去做主題拍攝。像是Hell(情獄)Heaven(天堂奔馳)Seven(火線追緝令)、十誡、生命之歌等等。

  這邊舉的都是曾經看過的,不過十誡我僅僅看過第八戒的電影-心靈之罪。

在以下將大略介紹。

 

 

 

 

 

 

 

 

 

 

 

 

 

 

 

 

 

 

  火線追緝令,在翻過來中文,已失去本意。本為 " SEVEN",意指這 七大原罪。 

  Seven一明一暗,兩個含意。一為七大原罪,二指的是一周,也就是一個禮拜的七天。暗暗的指著,人類還是在上帝的指控中,按照著上帝的旨意過著生活。感覺上還挺詭異的...而但丁跟電影中的殺人犯-約翰以不同的形式,傳教….一個是以神曲,去描敘地獄中的情形,讓人心中有所恐懼,畢竟,只要不信上帝,依照神曲的說法都是得下地獄的,也就是未領洗者。殺人犯約翰則以殺人去告知人們,你再不改過,再不信上帝,你死後就是那樣,下地獄吧!!

 

  生命之歌。這部電影是屬於歐洲電影,不像好萊烏那種節奏緊湊。 這部電影,也是為了探討但丁神曲,裡面所談論的上帝。總歸一句,還是在講上帝!米蘭.昆德拉 <<笑忘書>> 裡曾寫道"人們一思考,上帝就發笑。"這跟"生命之歌" 這部電影,所陳述的,有所關聯。 

當時剛看完這部影片,有幾個印象還非常的深刻,男孩曾經問過父親跟姑姑"人究竟怎麼會死?死後會到哪呢?""人活著究竟是為了什麼?""死後,人們又留下了甚麼?"不禁讓我想提某一堂課(生死文化禮俗)有談到,瀕臨死亡時,人們"靈魂"出竅所遇到的視聞。

姑且不談信或不信...醫學上對於死亡的定義,心跳停止、腦波停止、呼吸停止。 而所經歷的敘述者,不管是無神或信仰宗教的人,所描述的都有提到""的存在 "一團慈愛的光,無私的,包容的愛。" ,在黑暗的穿越"通道後" 會一片光明,那兒 會遇到一團光 "" ,回顧你的一切記憶過去、自省。

而在一團光"" 在態度上,有三個論點,所探討,也是影片上所欠缺的。

1.自卑 >所以看到的光 是神

回顧的記憶 看到光環感到慚愧 覺得應該像神懺悔 你是自卑的!

2.守護天使 領導者

以上兩點 都是把光以局外人的觀點看待

.自在(另一個我)

 !很懸的東西,說真的,聽完是半信半疑。信不信由你嚕!人是有靈魂的!?你說呢?

 

  好了!回歸電影扯,主角-父親,這會過於理性的父親,並不相信上帝,他相信自己,是個理信的無神論者。而他的孩子,是一個天才。劇終,是小男孩的遺體被打上岸。在男孩出事死亡之前,有兩個預兆。

  1.)電腦顯示著 "I am Ready...",不知道有沒有印象,男孩對著姑姑說他把母親的行為輸入電腦裡面,他可以知道母親在哪時做什麼事情。有天電腦自動開機,父親開玩笑的問電腦說"你想要做什麼?",電腦文字自動顯示出來"I am ready..." 。準備好了甚麼呢?男孩的母親,透過電腦,宣示著"我準備好了,要把孩子帶到我的身邊去了!"。有另一個說法,I代表上帝,上帝透過電腦,告訴世人,"我準備好了,要毀掉我親手作的藝術品(天才的小男孩)!"

  2.)墨水瓶的破裂。當時父親,正在桌上寫東西,忽地墨水瓶毫無預警的就破裂的,那個破裂的時間點,大概就是男孩出事的時間點。父親相信理性,利用電腦公式計算湖泊是否可以溜冰,出來的結果是可以的。我還記得男孩念了"前天零下11度,昨天零下14度,今天零下12度,已經有八天連續下雪了!"給父親帶入公式。

  上帝開了個玩笑,讓湖冰破裂了,帶走了男孩。不服,不滿孩子的命運不是父親他自己所掌控,在片尾,他走到教堂(畫像是聖母瑪利亞!),把神壇推倒,宣示他的不滿,對上帝的控訴。打撈遺體時,當遺體打撈而上,周圍等待著,圍觀的人們都跪了下來---除了不信上帝的父親。表達著對上帝的敬畏以及祈禱小男孩-威波的靈魂可以得到安息。

 

第八戒-心靈之罪,這也是沉悶的歐洲電影。 這部電影,主要探討的是"道德兩難"時,你的抉擇呢?到底是對還是錯?會不會使你內疚,良心譴責?

有兩個小例子:

1)一群人,遇上海難,其中有三人一起漂流到荒島,其中一位是你,另外兩位,一位是十歲的小孩子,一位是有著卓越奉獻的科學家老人。可是,你只能選擇就其中一人,你會選擇誰呢?

2)納粹時代,集中營毒殺猶太人的背景。在波蘭發現了相關地下組織,軍方搜出其中10為嫌疑犯,讓老牧師去指認出神是犯人。假設老牧師是你,而當時軍官對你說,給你選擇,一是指出犯人,我只一個給你三秒你說是或不是,沒回答我就殺了他,假如你十個都沒有回答,我就把所有的老弱婦孺通通殺掉!你要如何做決定呢?

  奇特勞斯基的電影,生命之歌與這次的心靈之罪,他的主角都是教授。一般人是不會去思考這種問題,所以導演喜愛用教授這個角色。

1943年2月,伊莉莎白六歲時,這個猶太人女孩因為納粹黨迫害,而急需要一個家庭的庇佑。那時候找上了這位女教授著個家庭,一開始本來已答應可以收留她,可是後來女教授聽到風聲,在最後一刻,拒絕了收留女孩。這位非常虔誠的天主教徒在這過去四十年來受到莫大的良心譴責。當初,她們給女孩的理由是:"我們信仰上帝,所以無法去向上帝說謊,我們無法違背自己良心收留你。"

  過了四十年他們再度相遇。課堂上,在女教授得課堂上-而伊莉莎白是課堂上的旁聽生,談到了一個小故事。一位先生得了癌症,他的妻子非常關心他會不會因為癌症而死亡,每天都追問醫生希望有個正確答案。因為這位妻子她懷了孕,可是不是她先生的。他愛她先生,可是也愛她腹中的胎兒。如果她先生死了,她的胎兒就可以存下來;如果她先生依仍活著,他妻子會選擇把胎兒打掉。

  在學生提問後,女教授說了一句話:"胎兒的生命很重要。"這句話讓伊莉莎白的記憶遷到了過去,開始敘述自己六歲時後的事情。他們發現了彼此。女教授向伊莉莎白坦白,告解。伊莉莎白原諒了女教授。

 當初是另有隱情,出自於害怕,害怕被納粹黨查出來,因為那時候風聲已走漏。女教授發現女孩(伊莉莎白)時,非常的激動,當初未伸出援手救小女孩,導致後來良心譴責,女教授反而盡可能的去救很多猶太人,為了贖罪。後來,女教授在跟女孩的談話中有說到,正義是來自於個人的衡量,即使你不信神,你心中也有一個衡量的標準。

  不過女教授的心中,是有存在上帝的。因為信仰上帝,所以對於"做錯的"事情,才良心譴責了如此久。當初女孩危難之急,表現道德勇氣的時刻,他卻退縮了。在女教授心中,上帝不斷的譴責他,你做錯了!女孩還去像過去想幫助他的裁縫師道謝。即使當初沒幫到他,可是光那麼心意,就足以感動。當他到了裁縫師的店,想與裁縫師談談。但是裁縫師說什麼也不願意回想1943年時發生的事情了!正確來說,是所有的歐洲人都不想再回想了!當初,納粹人毒殺六百萬猶太人的慘劇實在是太慘了!

  他包含的含意就正如同標題所寫"心靈之罪"整個故事都在敘述違背道德而良心被自己心中的"神"所譴責...

 

  「情獄」這部影片,給我一種片中的人們都處在「求愛不得,欲罷不能」的地域之中,片中的人都被困在這之中。

  記得片頭的鳩佔鵲巢慢慢演變成的萬花筒景象、莎蓮居所的螺旋梯、捉姦時的圓形旅店、片尾最後一家團聚的圓形桌子等,整個「圓形」的構圖,一種永遠困住的感覺,每個人都徘徊在「情」的「地獄」之中受著精神上的痛苦。
  泰諾認為:「
我們每天都可能活在地獄,地獄不用走到第三世界去體驗,活在戰火中人民可能比身處巴黎的人更快樂。」這句話便很清楚的告知我們,這部電影的主幹。

  再接下來,
正如前幾部所看的一樣,作品裡也出現了教授,奇斯洛夫斯基藉由教授的嘴說出他想說的話,究竟是命運還是巧合呢?三姊妹的情愛經驗,蘇菲最終離開丈夫,安妮所愛的教授身亡,莎蓮發覺神祕男子原來是同志,火車稽查員也似乎與她無緣,似乎都告訴觀眾,愛情人人都渴望,卻抓不住。

  大姊,莎蓮是一位單純善良的女子,在這裡應該是代表著「單身女性對情感

的渴望」。她的感情生活片空白,神秘男子的出現,好像愛情的預兆,令莎蓮忐忑不安,但是她超思暮想的感情事實上就遠在天邊,近在眼前,火車票務員對她的情愫,她卻遲遲未有查覺。

  二姐,蘇菲與丈夫育有一對兒女,但是婚姻已變得有名無實。丈夫對她不忠,而蘇菲對於丈夫執迷讓她痛不欲生,甚至歇斯底里。她不單跟蹤丈夫至幽會的酒店,蘇菲在門外找尋丈夫與第三者的房間,一間間的過,她看不到裡面的人,但是聽要叫床聲就讓她的心絞碎,一下一下的叫床聲,變成精神上的一下一下的凌遲,雖然奮力敲門後,發現裡面是無相關的人。而到後來發現丈夫走出來的房間,她更趁丈夫離去時,進入偷看情敵並聞了聞丈夫遺留下來的氣味。

  小妹,安妮戀上了大學教授,她好朋友的父親,且已懷上身孕。但老教授後悔了!並不打算與安妮長相思首,安妮曾跑去教授家向好友訴苦,老教授回家後,安妮問教授,教授說:「或許這個男人早已後悔,他有個美滿的家庭,不願意也不能這樣!」莎蓮的癡纏,最後導致老教授逃避,出了國而發生意外而亡,雖然這也並非是安妮的錯。

  神秘男子的出現,慢慢的解開當年三姊妹家破人亡的真相,一切都只是誤會!而當三姊妹一塊聚在一起去探望母親並告訴母親,當年的她,做錯了!母親卻只在紙上寫上了一句話:「I never regret.」她不曾後悔!即時她已經知道當年的真相,但「絕情」彷彿是不受情傷的唯一方法,但看她終日面無笑容,我想,這只是處於在另一種地獄罷了!

  蘇菲大學報告,她談到希臘神話的人物,米底雅,她是那時代被標榜為最賢妻良母的女人,但是丈夫的背叛,而狠心殺害自己子女以懲罰丈夫的行為。米底雅的情況跟二姐蘇菲菲常的相像。記得在蘇菲報告完這候,影像緊接著就是蘇菲帶著一雙兒女在公園玩耍,當時心裡不免小小緊張了一下,蘇菲是否會如同米底雅,殺了孩子已視對丈夫的懲罰呢?幸虧是沒有的。蘇菲有說到:「今天沒有悲劇,悲劇講的是人和神的關係,但當上帝死了,再也沒有悲劇,只有如此的一個呈現。」而這句話所襯托的影像是,蘇菲與孩子避急來的大雨,跑到門前,但門關上,只能呆站在外面,雨在上帝的高度打下來,沒有救贖。

  這部電影,在看完時,還真的有點傻住,就這樣完了嗎!?劇情與音樂環環相扣,不會讓人感到無聊,比其前面幾部,這部看起來非常的「忙」啊!大體而言,我還挺喜歡這部的,那種表現出感情世界的地獄,或許物質上的生活不代表快樂,這如泰諾所說的。人間是天堂也是地獄,就看你怎麼過,怎麼待之吧。

 

  天堂奔馳這一部,一開始為藍的天空在搭配上一大片的大草原,在加上直升級在飛,看起來就有一種天堂的感覺。「直的直升機不可能一直往上飛。」「那我能飛多高?」,指導員卻說道不可能,似乎就限制了人類往上的可能性,由菲力問到的能飛多高,在片尾,與女主角相依逃亡,偷了直升機,直直的往上飛阿飛直到消失蹤影,似乎突破那限制,彷彿要到天堂般。

  女主角為了自己的正義而申張,做了炸彈想炸死毒梟,卻無辜波汲到四個人,雖然女主角曾說道我已不想活過此生,也是因為這件事情的良心譴責以及社會上、道德上和法律上都不允許寬恕的。女主叫最後竟這樣搭著直升級飛掉,我還真的有的錯愕。不過整片看來,或許因為有愛,所以一切才感到有希望,有救贖吧!

  裡面最令我感到有趣也是略為緊張的一幕在於逃獄那段落,事先她們的談話內容關於逃亡的大計畫,警方方面也知情(雖然不把他當一回事),最後真的逃過了,還藏在警方大本營的閣樓裡。女主角在殺了毒梟後,有一幕是去洗手間清洗一下自己(寫道著邊我就還挺想問,她們逃亡時,到底幾天沒洗澡啦?),兩位婦人邊走邊聊天的進入洗手間,這邊不禁給我一個期待,兩位婦人或許會發現女主角並且警察抓到他,畢竟毒梟也殺了,她也該負責四條人命的法律責任了。好吧,這只是期待,劇情指是有驚無險的嚇了人一跳。

  男主角的父親,我覺得他挺酷的。雖然他可是"前"警察局局長,可是他可不像那些作做虛委的警察們一樣,在對兒子帶一個"殺人兇手"逃獄,也不像一般父母的反應。他了解他的兒子菲力,並在背後支持著他。

  他們開始「奔馳」,奔回女主角的母國,她們剃了光頭,穿著白上衣,就好像天堂下來的天使,下來暢遊、尋探人間。而快到片尾時,她們奔出了屋子,跑著跑著到了一棵大樹下(背景是一大片山坡地就好像回到伊甸園),像是亞當跟夏娃,兩人裸裎相見,退去身上的遮蔽物,退去世俗一切的雜事,她們將要重返天堂。

   

 

 

 

 

 

 

 

 

 

 

 

 

 

 

 

 

 

 

後敘

  我一直想把這幾部電影的相關連處找出來,不過看來是不太可能,都是一樣談神曲,談上帝,我想總有一條線索可以把所有相關牽連而起。

  恩我不想特地隱瞞,說這份報告是在決定這主題後,才開始找資料,這份報告是我從頭到尾的心得,本來是貼放在網誌上,之後再整理起來的,說真的,所謂的複製貼上在整理這種形容更為貼切了。但的確是我一個鍵盤一個鍵盤敲打出來的,故沒有另外在附上所謂的參考資料或網站。硬要說的話,大概參考網站就是我的網誌吧(笑)。

  期末了,日子過得很快,在這一學期裡,藉由這份報告,說聲:"教授,辛苦了!"

 

 

 

 

 

 

 

              網址:http://celialinner.pixnet.net/blo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群群 的頭像
    群群

    啦哩啦雜物語

    群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